【看物說物】
● 老普洱茶磚。
● 取用稀有又難得的「老熟茶底」又名「團茶」或「茶疙瘩」之「老茶頭」壓製而成,故原收藏者稱它為「老茶頭磚」。
● 每一片原始 250 克重。
● 喬木大葉種茶菁,葉面條索無可挑剔。
● 原本的「老茶頭」已經非常老,緊壓後又經長時間陳化,整體茶質再上一層樓。
● 取得茶品時,茶磚是以薄棉紙包覆。
● 茶體葉面與包裝紙風化程度不同,經研判,茶磚在茶倉養息陳化了相當久的時間,於出倉時包裝的。
● 部分磚面上有包裝紙的黏合殘跡,原本茶磚應有外包裝,不過取得茶品時即是這般模樣,如今已無法考證原包裝樣式。
● 茶體中無內飛。
● 因歲月陳化,部分茶體葉面已出現膨起鬆落現象。
嘀咕:老茶房猶記當時初見此磚時,只有一個想法就是,製作此茶之人,或是訂製此茶之人,一定是個比老茶房還要執著還要瘋狂的愛茶人。
【安心佐證】
● 本款茶品取樣送驗,通過衛生福利部制定的「農藥殘留檢驗」測試。
● 測試項目:373項農藥+二硫代胺基甲酸鹽,共374項。
● 測試結果:未檢出。
● 報告單號:ST201803-0811
● 檢驗報告為茶水間自主管理之用,正本存於面交處,影本於下方。
【圖片欣賞】保存狀況,如圖所示。
● 取得茶品時的模樣。
● 裸茶磚。
看到這樣的磚體,您還沒嚇一跳,表示您的境界高。
● 裸茶磚側面。
部分磚面上有包裝紙的黏合殘跡,表示曾經有包裝紙或經歷過「脫衣輸入」的洗禮。
● 裸茶磚側立面。這樣的茶品,已經找不到適切的形容詞可以描述它的裸磚葉面。
● 隨機取一片,拍攝裸茶磚正面。
有圖有真相,圖片已呈現一切,無須再多做說明。
● 原地轉身,拍攝裸茶磚背面。
這一面,應該說是茶磚的「另外一面」,因為已經美到分不清誰才是正面?誰才是背面?
● 裸茶磚側面。
不用多做介紹,看照片就知道這磚的級數。
※ 陳年老茶每一片葉面均不相同,圖中照片乃隨機取樣攝影;文圖所示之原始重量,會因存放環境與時間不同而有差異,請以實際品為主。
〈老茶房嘀咕〉
老茶頭,又名團茶,或茶疙瘩。
資深茶人形容它是陳年普洱茶中提前畢業的資優生。
正品的老茶頭,只能天然生成,不能人工製造。
老茶頭是製作普洱茶在渥堆過程中的副產物,數量本就不多。
上面這段話,是上回【茶舖】中初現老茶頭時,老茶房述說的茶品訊息。
由此可見,老茶頭,有多麼「少」!有多稀有!有多難見到!
這種情況,至今仍未改變,直到看到這片茶磚……
老茶房初見這片老茶頭磚時,心裡只飆出一句話:
「這是什麼情況!?」
老茶頭真的非常難得,能擁有半斤一包的,即是福氣。
而擁有老茶頭的茶人們,都不會把老茶頭當成常規飲品,更不會把老茶頭排入每天要喝的茶的輪值表中;除非遇到值得慶祝的開心日子,才會抓一點點的老茶頭泡來喝。其他的時日,幾乎都是把老茶頭放在甕中養著,或罐中藏著,或箱中收著,或架上供著。在這種情況下,居然有人用道地的老茶頭壓茶磚,而且還是很久以前就壓的,用的還是更久以前就成型的老茶頭當茶料,難道,他家老茶淹腳目!
唉!~~
有人,只為一嚐心目中的絕品老茶可以買茶買到傾家蕩產;
也有人,可以傾家蕩產只為了做出一味心目中的絕品老茶!
看來,遇到愛茶成癡的人,是沒啥道理可講的。
對於這樣的性情中人,老茶房自嘆不如,也甘拜下風!
【本款茶品/農藥殘留檢驗/測試報告】
【延伸閱讀】相關訊息,請閱讀〔互動說明書〕。